開箱
-
SilverStone IceGem 240P/280/36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閃耀的冬季冰雪賜予所有處理器最佳效能環境!
大家最近應該都有被AMD推出的新一代Ryzen 5000處理器給香到吧!但玩家們有注意到這次推出的4款Ryzen 5000版本當中,其實只有較低階的Ryzen 5 5600X才有隨盒裝內附散熱風扇,另外3款:Ryzen 9 5950X、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都僅在盒裝當中孤零零地躺著一顆CPU而已,散熱裝置得玩家自行添購,看來這3款處理器的效能雖強,但發熱量也不是嬌小的便宜風扇所能壓制的,將選擇權放回玩家手中是個聰明的做法。(如何解熱變成是玩家的問題了XD) 因此對於購買這些高階處理器的玩家,想要確保穩定的效能,就必須購買巨型塔散、一體式水冷散熱或是不惜重本訂製水冷主機了。撇開有錢就能任性的訂製水冷主機,一般玩家想要解熱無非就是在塔散和一體式水冷之間做選擇。 塔散的好處在於安裝方便,但直接蓋在處理器上的巨大散熱器相當考驗機殼深度,買錯了,不是解熱能力不足就是機殼側板蓋不回去…,同時高負載運作時宛如飛機起飛的巨大噪音也是另一項困擾的難題。 相較於體積尺寸比較抽象又有噪音問題的風冷塔散,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因為水冷排在大小上必須配合與散熱風扇的尺寸與數量而有120、240、280、360mm等更為標準化規格,玩家在選購上能有更明確的依據,加上水冷在音量上也比較安靜,對於許多創作者來說是比較合適的選擇,使得近年來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在市場上的能見度越來越高。 另外造就一體式水冷在市場廣受歡迎的另一大原因還有閃亮亮的RGB燈效,從水冷頭到散熱風扇都能夠具備RGB元素,將原本的漆黑的機殼依照心情喜好換上最華麗、最具個性的色彩。 一提到了「華麗」這個形容詞,銀欣(SilverStone)在新推出的「IceGem」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系列,鑽石般多面體水冷頭設計絕對是這方面的代表之一,加上全系列不僅能相容Intel的10代與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外,就連晶片面積更大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也都能完美覆蓋!看到這,各位家是不是開始感到好奇了呢?剛好小編這一次把全系列都弄到手了,就讓我們廢話不多說,趕緊來開箱吧! 專注於推出多款包括機殼、電源供應器、週邊零組件商品的銀欣科技,在針對散熱與風扇的產品上,可以說具有相當資深的經驗與產品設計能力,先前也推出有相當多款的氣冷式散熱風扇,這次則是要來瞧瞧其中的「IceGem冰鑽系列」,也就是採用AIO一體式設計的水冷散熱器。 銀欣這次新推出的IceGem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一共有240P、280、360mm三種不同尺寸的款式可供選擇,分別對應240mm、280mm、360mm的水冷排,玩家也可以依據手上機殼尺寸或是選擇的處理器等級來作使用上的挑選。 而從產品的命名上可以看出,此系列在外型設計上就是以「寶石(Gem)」作為靈感,所以全系列的水冷頭在設計上都融入了寶石的多面體切割設計,光是從包裝拿出來,不用點燈,就已經無比璀璨、閃閃發亮,同時也與銀欣的雪花LOGO相呼應。 除了閃閃發光的外觀,看看這大面積的銅質貼合面,不管是Intel Core i的115X、1200腳位、AMD Ryzen系列的AM3、AM4腳位,甚至是AMD TR4腳位都能相容,沒看錯,就是那個目前消費市場中價格最貴、晶片面積最大、發熱量最大的AMD Ryzen Thredripper處理器都是IceGem系列所能涵蓋的對象,簡單來說,只要玩家現在買得到的處理器新品都能一體適用啦! 這裡小編要特別提一下,別以為一般能夠相容就一定可以正常使用無誤,如果散熱能力不夠,那也只能做為裝飾和噱頭而已。但是在此次入手的IceGem系列上頭則是完全驗證了效能上的優異表現,在整體的設計上加入了更多考量,包括了在水冷頭內在的幫浦設計上,銀欣選擇使用三相六極馬達,比起多數常見的單相四極馬達,推動管路內的水流能夠更為強勁,讓晶片產稱的熱量更快被帶離,同時也能確保運作能夠保持幫浦在高壓運作的時候也能安靜無聲。 至於將熱量帶離之後,接下來就需要透過水冷排和風扇將管路內的熱水降溫了,小編先前在測試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的時候就有發現到Ryzen 9 5900X、5950X的發熱量對於一般240mm的水冷排來說,想要壓制已經有些吃力,一些比較老舊、做工較差的水冷更是直接屢次造成主機因為過熱而進入關機保護狀態,那就更遑論發熱量更高的Threadripper了,因此,不光是水冷頭需要強化、水冷排也是影響散熱效能的一大因素。 面對普遍一般240mm水冷排光散熱能力比較有限的情況,銀欣特別將IceGem 240mm版本的水冷排進行加厚,從原本一般的28mm提升為38mm,如此一來水冷排就能融入更大的管路和更多散熱面積,散熱能力自然也就獲得提升,讓使用緊湊型機殼、或是ITX機殼的玩家也不必為了散熱而妥協處理器效能。 再來看風扇的部分,既然水冷頭都如此閃亮動人了,散熱風扇豈能落於下風?所以不論玩家中意哪一種Size(240/280/360),所附贈的風扇全都都具備ARGB功能,當然各大主機板的燈效同步功能像是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 2.0、MSI Mystic Light等也是一定給它支援下去的。 至於在散熱的性能上,所有版本的風扇都是採用11葉片設計,不過240與360使用的是120mm風扇(兩顆vs.三顆),最高轉速可達2200 RPM、風壓可達3.18 mm/H2O、風流量則能到93.4 CFM,全速運轉時的最大噪音方面則是36.6分貝。 至於280mm的版本則是使用兩顆140mm風扇,由於較長的葉片會面臨比較大的阻力,所以最大轉速降為1600 RPM,不過風壓依然維持在3.1 mm/H20的水準,且高達99.2 CFM的風流量和僅23.4分貝的噪音量更是勝過120mm風扇。 對於許多初次想要DIY組裝高階電腦的玩家來說,首先要克服的大概就是自身的「說明書圖像文意理解困難症」(迷之音:不要瞎掰好嗎?),特別是像水冷這種每一家設計都不盡相同的產品,自然也就很難有一體適用的安裝教學。 不過不用害怕,小編接下來將會以AMD的AM4腳位來為各位進行一步步的圖解安裝教學,讓玩家不必揣測說明書的文意,就能輕鬆完成安裝囉!至於使用Intel處理器的玩家也不用緊張,因為除了在對應的螺絲工具略有不同外,其實整體的步驟基本上是相同的。 首先先安裝水冷排的風扇,IceGem系列的水冷排在正反兩面都有設計安裝孔位,玩家可以依照預計的風流走向決定安裝方式,但切記安裝的過程「不可按壓」風扇的軸心(會導致軸承損壞),同時在鎖螺絲的時候,也建議以對角線的方式對稱安裝,並先固定所有螺絲之後再依序鎖緊,避免安裝過程風扇受力不均的情況。 AMD的主機板在進行安裝之前,需要先把主機板預先安裝的扣具移除(Intel主機板無此設計) 裝上後,用螺絲固定即可完成水冷頭的安裝。(鎖螺絲的時候記得以對角線的方式安裝,且建議先固定全部螺絲之後再鎖緊)固定完成後,別忘了還要將線接上主機板才能讓水冷運作。考量到主機板的風扇插槽有限,同時也是減少機殼在整線方面的負擔,IceGem系列在包裝中有附贈風扇和RGB的轉接線,能夠方便玩家進行串接。 在風扇與主機板連接上,水冷頭排線「必須」單獨插在主機板上有標示CPU_FAN的插槽上;風扇的部分,包裝有提供編織繩的轉接線,玩家可以將風扇彼此相連後在插上主機板。 至於RGB的部分則比較特殊,IceGem的接頭是使用專屬規格,所以是不能直接往主機板上插的,一定要透過包裝附贈的轉接線才能讓水冷閃亮亮。 不過也因為獨立轉接線設計的關係,在轉接頭的安排上也比較為全面,除了提供一般的3 Pin ARGB接頭外,也提供了VDG接頭,替使用一些比較舊型主機板的玩家省下轉接再轉接的麻煩。 以上就是IceGem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大致的安裝過程與注意事項,接下來只要完成「點燈儀式」,確認整體運作正常,就算是大功告成囉!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BbeupCXJA ▲圖文說明還是看不懂?!沒關係,小編還準備影片版 水冷安裝好了,也欣賞完了閃亮亮的RGB燈效,接下來自然就是要測試水冷散熱器最重要的散熱性能,根據官方表示,即便是水冷排最短的240P版本都有辦法壓制目前晶片尺寸、發熱量最為巨大的AMD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 既然官方都這麼有自信,小編自然也就不客氣了,本次測試使用AIDA64 Extreme來對AMD Ryzen 9 5900X、5950X與Threadripper 3990X進行一個小時高壓測試,以此來驗證IceGem 240P、280、360這三款一體式水冷的表現。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尺寸最大的360版本,根據AIDIA64 Extreme的溫度曲線來看,IceGem 360不論哪一種處理器都能將溫度控制在60度上下,是三款之中溫控表現最平均的。 再來小一號的280在溫控上自然是比360版本的要高一些,不過其實差距並不大,其中Ryzen 9 5950X和Threadripper 3990X的核心溫度都控制在70度以下,Ryzen 9 5900X因為晶片本身管理機制的關係,散熱是被控制在75度左右。 最後240P在散熱能力方面,它的表現真的是讓人出乎意料,不僅能夠將Ryzen 5900X、5950X的核心溫度穩定的控制在70度下,就連Threadripper 3990X也能壓制在65度上下,看來官方的宣傳真的是所言非虛,表現真的非常優秀。 銀欣這次的推出的IceGem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系列在設計上利用鑽石紋路的水冷頭,在RGB燈光的照耀下出閃爍千變萬化的光彩,就好像是替玩家的電腦鑲上一顆寶石一般,顯得無比的璀璨華麗。 而在外型之下是與其外觀相匹配的強大散熱性能,從體積最小240P到最大的360版本,在發熱的壓制上都能輕鬆應付Intel Core i系列和AMD Ryzen系列的發熱,甚至連目前等級最高的Threadripper 3990X也不是問題,讓玩家不必再遷就機殼的尺寸而得在散熱與效能之間做抉擇,只要搭配IceGem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有關處理器的散熱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 廠商名稱:銀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2-8228-1238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威剛 XPG SPECTRIX D50 RGB DDR4-3600 16GB」實測開箱,「炫光迷戀白」玩家級超頻記憶體模組!
最近的NVIDIA GeForce RTX 40系列與AMD Radeon RX 7000系列顯示卡接連的登場,加上Intel第13代與AMD 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的推出,相信許多玩家應該都摩拳擦掌地準備更換設備或是乾脆藉機重新打造出一台新主機吧!更不用說近期的白色力量當道,想要入主白色世代當然也要有對應的各零組件來因應,看準這樣商機的廠商可不少,身為電競品牌主流之一的「XPG」,也在SPECTRIX D50記憶體系列中推出新的「迷戀白」版本,想組建白色純白風主機的玩家可就絕不能錯過。 威剛XPG SPECTRIX D50系列記憶體模組,其簡單大方的方正外型搭配三角形的RGB燈條設計,讓它在眾多狂暴外型的電競記憶體中顯得特別的清新脫俗。而這次入手的版本也同樣是D50系列的一員,但是改成了幾何幻光的白色系風格,整個質感可以說與「銀河灰」(鐵灰色版)完全不同了。 新推出的迷戀白版本在外觀上同樣繼承D50系列的特色,記憶體上覆蓋的厚達1.95mm金屬散熱鎧甲在材質上也做了些差異,相較於先前比較沉穩的灰色+髮絲紋設計的風格,白色版本則將換成了磨砂處理,整體的視覺風格瞬間變得相當輕盈,這也與把它拿在手上的紮實份量成了鮮明的對比(稱讚意味)。 小編這次入手的這款白色版SPECTRIX D50是系列中的DDR4-3600規格,相較於DDR4-3200版本來說算是高一階的版本,接著就來瞧瞧上機實測的效能表現吧!順便也看看配上白色記憶體之後的獨特魅力有沒有更加提升呢? 這次選用的測試硬體是以Intel Core i9-10900KF搭配ROG MAXIMUS XII FORMULA主機板來進行測試,詳細的硬體規格如下: 主機板:ROG MAXIMUS XII FORMULA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迷戀白DDR4-3600MHz x2(共16GB) SSD:XPG Gammix S50 Lite M.2 PCIe 4.0 SSD 顯示卡: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8GB GDDR6 電源供應器:Mistel MX850 850W 從CPU-Z的資料可以看到小編手中D50記憶體在預設的頻率上為3600MHz,CL值為18-20-20-42,而從Thaiphoon所讀取到場資訊上可以看到記憶體的顆粒是由SK海力士所提供的17nm製程D-Die。 這款 SPECTRIX D50迷戀白採用的是SK海力士的D-Die,理論上是能夠有著不錯的超頻潛質,基於此小編也順手簡單在BIOS調整電壓和時序之後就能輕鬆上到DDR4-3900了,有興趣的玩家可以挑戰繼續往上超。 下面也提供拉高到DDR4-3900的測試結果,從數據上可以看到相比原本的DDR4-3600在AIDIA 64的讀寫成績也從51,121 /51,298 MB/s提升到52,133 /55,300 MB/s,另外在MaxxMem的部分也從原本32.76提升到33.24 GByte/s,算是都有小幅的提升。 XPG為自家的SPECTRIX D50 記憶體所新增的迷戀白在外觀上雖然和銀河灰幾乎相同,但藉由新的配色和表面處理反而在視覺上產生的不一樣的魅力,給人一種輕盈典雅的感覺,而在其外殼之下,則維持了一款電競記憶體的紮實規格和性能,讓玩家的主機內在與外在的表現能夠相得益彰。 廠商名稱:ADATA - XPG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AMD RDNA2架構說明會,更多CU運算單元與強大Infinity Cache、SAM技術加持,打造最強大的顯示卡
自從10/29凌晨,AMD正式公布了RNDA 2架構的Radeon RX 6900XT、6800XT以及6800這三款最新的顯示卡開始,就等於開啟了新一代顯示卡市場的戰局,即便後續才正式推出這三款顯示卡,也成功地引起了玩家的注目焦點,除了能夠承接先前推出的5700XT、5600XT等版本之外,也讓玩家在購買顯示卡遊玩遊戲之時能夠有另一陣營的選擇性,當然這也是AMD除了推出新一代Ryzen 5000處理器之後,完整佈建新3A平台的另一項重點。 隨著Radeon RX 6900 XT的正式登場,除了完整了AMD對遊戲顯示卡市場的佈局外,也算是做好跟對手在旗艦版本的對決準備,從站上的中數據對比,可以發現這款RX 6900 XT的強大之處,有鑑於此,AMD也舉辦了一場小型媒體專訪會,針對RNDA 2架構做了一番詳細的解析,特別邀請到AMD Radeon繪圖技術事業群工程部全球資深副總裁王啟尚(David Wang)先生來主講,以超過25年的繪圖與晶片工程相關經驗以及當初一手締造GCN架構、並主導新一代RDNA 2架構設計,來跟玩家分享並解答有關新架構的細節。 這裡小編也做一下整理,方便大家更了解RDNA 2的特色。 透過會中的簡報可以了解更多RDNA 2架構的特色,基本上包括透過更多的Compute Units(CU)運算單元來實現提升顯示卡更高效能的目的,並且加入了突破性的Infinity Cache技術,可以較傳統方式翻倍提升頻寬效能及降低延遲、但功耗更低,除了讓整體效能可以較前一代產品提升2倍之外,功耗方面仍能保持300W(優化了超過50%的每瓦性能)。 全新的RDNA2架構支援DirectX 12 Ultimate、Sampler Feedback、DirectStroage API、Mesh Shaders、DirectX RayTracing等技術,而且透過在運算單元中嵌入了Ray Accelerator,因此,越多的運算單元也代表更強的光追效能,隨著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光追遊戲將會針對RDNA 2架構進行優化,所以AMD在光追效能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這部分玩家之後應該都會陸續體驗到。 而RDNA 2架構的另一強大武器Smart Access Memory(SAM)則是基於PCIe標準和Resizable BAR的功能,可通過深入驗證以及平台優化進行開發,在其他平台上實現Re-BAR同時提高遊戲效能並沒有技術上的限制。對於玩家來說,只要選擇建構成新一代的3A平台,透過最新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Radeon RX 6000系列顯示卡以及AMD 500晶片組主機板,就能夠打造更強大的效能表現。 下面小編也將簡報內容截圖如下,提供大家做參考: 相信透過上面的簡報內容,玩家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AMD新一代RDNA 2架構的諸多特色,除了提供更多的CU來強化顯示卡效能之外,透過128MB Infinity Cache以及內建的256Gb GDDR6記憶體來提升整體的效能也是這一波的Radeon RX 6000顯示卡的特點,至於光追部分,也在這一代加入了Ray Accelerator,這在後續遊戲廠商陸續加入支援後,應該有很大空間可以追上對手,另外再加上Smart Access Memory(SAM)這項黑科技之後,也讓新3A架構的強勢力更加猛烈,只能說CPU已經在缺貨了、這下顯示卡搶得更兇了! 看來,在David Wang的帶領下,接下來的AMD Radeon系列將會有更多驚喜等著玩家,不禁令人開始期待RDNA 3會是怎樣的一個強大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如航行宇宙般的無敵戰艦,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60 Ti Twin Edge火力全開體驗
相信玩家們都有聽過一個名詞—「丐版」顯示卡,但小編認為這個名詞其實有失公允,人人都喜歡追求性價比C/P值,怎麼用料上、價格上比較少、比較便宜就變丐版了呢?這樣豈不是說使用該卡的玩家都變成了乞丐?(笑) 而這次四公子RTX 3060 Ti橫空出世之後,身為NVIDIA陣營一員的ZOTAC,當然也在第一時間推出了OC版與無OC版兩個版本來應對,小編這次入手的是無OC版的RTX 3060 Ti Twin Edge,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ZOTAC與四公子RTX 3060 Ti聯手之後,是如何超越御三家的諸多版本! 相較於御三家在這次RTX 30系列中推出的眾多版本來說,ZOTAC則是維持一貫精緻打法的風格,對應各晶片等級推出最適合玩家的版本,因此在中階定位上也都每每推出有比較小巧風格的型號讓玩家可以有比較大的適用性(譬如用在ITX主機上),這次和四公子的聯姻也不例外,ZOTAC這片RTX 3060 Ti Twin Edge機身尺寸只有222.1mm x 115.6mm x 38.2mm,大小跟先前推出的RTX 3070 Twin Edge類似,雙風扇設計、小巧、輕薄但高效能,但也因為足夠輕薄,在上機之後不會占用太多位置,更不會壓縮到主機板上其他插槽的空間,甚至在機殼的適配選擇上,玩家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當然,低調也是ZOTAC一貫的風格,黑灰色系的外觀設計,雖然沒有電競必備的絢爛RGB燈效,但在整體造型上,若隱若現的5條導熱銅管、安裝在背部用來強化整體結構的全包覆式金屬背板、加上散熱鰭片與鏤空的散熱孔,從尾端來看,簡直就像一艘航行在宇宙中的戰艦,既幽微、卻又散發著氣勢。 由於宇宙是一個接近真空的空間,沒有空氣讓聲音作為介質傳導,也因此,像是一艘航行在宇宙的戰艦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60 Ti Twin Edge,在風扇運轉的噪音上,也幾乎寂靜無聲,即便是在效能火力全開之後,還是一樣安靜。 不過不要因為風扇的運轉太安靜,就以為散熱不夠力,ZOTAC為四公子所駕駛的這台宇宙戰艦RTX 3060 Ti Twin Edge配載了升級之後的IceStorm 2.0冷卻系統,並在新型的風扇上配置了11個葉片,讓氣流增加高達10%,並且全新改良的5根直觸式的散熱銅管,貫通了所有在機身上的鋁製散熱鰭片,讓每個角落所積存的熱源都能有效排出,確保GPU在高效能運作的每分每秒,都能將性能完全發揮。 前端I/O埠上,這片RTX 3060 Ti Twin Edge提供了3組DisplayPort 1.4a與1組HDMI 2.1,解析度最高可支援到7680x4320@60Hz;在功耗上,也只需要200W,不過官方還是很貼心的建議玩家們使用650W以上的PSU,供電插槽上也依舊是採用標準的8-Pin設計。 而這款RTX 3060 Ti Twin Edge還有一個更神秘的功能,各位玩家在上機之後,千萬要記得去下載專屬的ZOTAC Gaming FireStorm應用程式,操作上直觀、易懂,除了基本的Monitor監控系統來觀察四公子的運作狀態外,還能調整風扇速度,甚至更能調整時脈頻率至2665MHz(理論值最高),簡單來說,這根本就是一鍵懶人超頻程式! 但想在宇宙航行,怎麼能不測試各方面的效能呢?不要以為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60 Ti Twin Edge不是御三家就跳過,這可是一艘RTX 3060 Ti四公子所駕駛的宇宙戰艦,為什麼小編會這麼說,當然是因為透過在各方測試下看見了這款Twin Edge傑出的表現後有感而發的結論啊。 測試平台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Z490) ■顯示卡: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60 Ti Twin Edge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600 RGB 8GB x2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M.2 PCIe Gen 4x4 NVMe SSD 1T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850W ■OS:Windows 10 Pro build 2004 ■VGA Driver:v457.40 在戰艦操作介面上(誤),從GPU-Z截圖中所見,RTX 3060 Ti四公子精美的8奈米工藝製程與GA104核心、4864個CUDA核心,既然戰艦已登入系統,那就來試飛看看吧! 身分確認完畢,上機轉起雙11葉風扇,以3DMARK來測試一下這片RTX 3060 Ti Twin Edge的各項評測數據。由下列截圖來看,在3DMARK中的Fire Strike與Time Spy系列的測試數據表現相當不俗,以入門款而言,Fire Strike衝破了24000的高分,在Time Spy上也飆過了11000分,小編連帶也啟動了ZOTAC專屬的FireStorm應用程式,來看看一鍵懶人超頻法,而在小編將時脈調整1815MHz後,Time Spy評測數據竟一舉爬升了將近1000分。 而光追方面,透過3DMARK的Port Royal測試,數據也上探7000分,而在《光明記憶:無限》的遊戲光追實測當中,FHD分數有71FPS、2K為43FPS、4K則是20FPS,你說這樣的效能比不上御三家的版本?小編真的不信。 下面的截圖就是前面小編提到的,啟動FireStorm之後的測試比較,看看啟動前的Time Spy與啟動後的Time Spy數據,以10000分出頭的總分下竟然差了1000分、等於有近10%的效能提升,如果再考量一下這片RTX 3060 Ti Twin Edge的價格,真的除了說「超值」之外,大概也沒其他形容詞了。(真的還不買爆!) 測完了程式上的數據,在遊戲上的考驗當然也不能漏掉,但《電馭叛客2077》還在跳票中,目前人氣最滾燙的3A遊戲大作就屬《刺客教條:維京紀元》與《看門狗:自由軍團》了,小編選了這兩款遊戲來讓這片Twin Edge挑戰看看,是否能洗刷玩家們對非御三家顯示卡的刻板印象。 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中,FHD解析度下獲得了79分的FPS分數、2K為64FPS、4K則為40;而《看門狗:自由軍團》遊戲實測上,在FHD解析度下最高FPS獲得了99的高分,2K解析度平均也有51FPS的不俗表現。 顯示卡當然不單單只有遊戲用途,入手一張好的顯示卡更是能兼顧遊戲與創作兩個領域,ZOTAC的四公子RTX 3060 Ti Twin Edge在3DMARK與遊戲上的測試已經通過考驗,現在來到戰艦起飛前的最後一個環節—創作者Blender測試與Premiere Pro與Photoshop的殘酷考驗! 長年以來,ZOTAC在產品定價上總是能給個甜蜜的好價格,但卻又不免俗地被人貼下次於御三家的標籤,可真是那麼回事嗎?其實並不然,除了體積上比起公版尺寸更加短小、玩家們可不必再花一筆錢更換機殼外,官方建議650W的Power配置對於許多玩家來說也不需額外更換新電源供應器,這都是這款ZOTAC RTX 3060 Ti的特色,再加上小編在多方面的實際測驗之後,在效能上的驗證也顯示了一點也不馬虎的性能表現,甚至還有FireStorm應用程式能讓玩家們懶人調整時脈,解放顯示卡的戰艦級火力,搭配上售價的話,那性價比上簡直無可挑剔了,別再說只有御三家才有好貨,小編只能說,這一片RTX 3060 Ti可算是四公子中的公道版啊! 廠商名稱:ZOTAC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OG Delta S電競耳機實測開箱,跨越音樂與電競堅實壁壘的優質選擇!
「NO MUSIC,NO LIFE」,這句話不僅傳頌多年,也成為許多人生活與生命的寫照,而在人體與音樂之間,最親密的關係就來自聽覺,我們可以從音響或是耳機來獲取各類型音樂的聲響,但曾幾何時?用在電玩上的電競耳機竟然也能拿來聽音樂了? 打從電競耳機問世以來,除了炫炮的外觀以外,在性能上,一直都是專攻於遊戲細節的呈現,例如說,FPS遊戲中的槍響聲、腳步聲等等,因此在音樂音質的表現上,可能會稍嫌不足,畢竟For Game與For Music是不同的取向,這也是一貫以來,訴求電競定位的耳機說可以聽音樂會被追求聲音品質的玩家所調侃的原因之一;但電競界的潮牌ROG,似乎並不同意這個觀點,在接續先前推出的多款耳機版本之後,決定打破玩家們的既定印象,推出了世界第一款支援MQA技術的電競耳機「ROG Delta S」,直接向音樂界宣戰! ROG旗下的電競耳機有好幾個系列,除了效能以外,連外觀也大不相同(有興趣的玩家上一下就可以看到滿滿的各款耳機版本了),而其中,Delta系列的外觀是屬於相較低調的款式。 同樣隸屬於Delta系列下,新推出的Delta S則是維持與原本Delta的類似外觀,但Delta S則是更精進了一些特色,下面就讓小編跟大家開箱介紹一下這款新版本囉! Delta S在頭帶設計上,以人造皮革作全包覆,在視覺上,對比塑膠與金屬的設計,來得不那麼尖銳刺眼,並且在頭帶調整上,還分成10個刻度,每個刻度都帶有一個頓點,在調整上輕鬆愜意,像小編是個大頭王,也戴得相當舒適,甚至在重量上,Delta S只有300公克重,在長時間的佩戴上,也不令人感到疲乏。 耳罩與耳墊方面,則以D字型作為設計,並輔以人體工學設計,將每個耳罩裡的驅動器,在安裝時略將角度傾斜12度,能夠緊密貼合玩家們的耳型,並讓配戴的舒適感提升到滿檔,並且在這個D字上,還纏繞了一圈RGB燈效,並且配合Aura Sync RGB應用程式,能夠提供超過1680萬種顏色組合供玩家自訂。 在耳墊方面,更是採用ROG獨家的Hybrid技術,並且還附贈了備用耳墊(也太貼心),原本裝置是比較具有彈性,方便清潔的纖維蛋白質皮革材質,非常適合在旅途中使用,而另一種則是以蛋白質、織物網所製成的網狀散熱纖維材質,材料厚實但透氣,非常適合長時間遊戲。 更加柔軟透氣的網狀散熱纖維材質,能讓玩家隨著季節更換,確保配戴的舒適度。 然而,雖說是D字型外觀,但Delta S在兩邊的Hybrid耳罩上,都刻有信仰之眼的圖騰,但小編一直覺得,那不僅僅只是D字外觀設計,而根本就是信仰之眼的概念延伸吧? 但Delta S畢竟還是電競耳機,左耳罩後方有兩顆控制按鈕,上方為RGB燈效控制,下方則為撥動式的音量鍵,這樣一來,即使玩家們正在遊戲裡大戰,也能及時調整音量。並且隨包附贈了一支3.5mm的麥克風,能接在左耳罩上的外接麥克風孔,但可千萬別小看Delta S的麥克風。 ASUS AI降噪麥克風不僅通過Discord和TeamSpeak認證,還在降噪性能上,能夠減少超過5000萬種背景噪音,像常見的點擊滑鼠或敲擊鍵盤的背景噪音,最多能將低95%,同時保留且維持使用或錄製時的人聲聲波,讓玩家們的聲音能夠準確且清晰地傳達給隊友或觀眾。而最有趣的是,在前述所說的Delta S的RGB燈效設定中,在玩家們利用ASUS AI降噪麥克風時,還能讓RGB燈效隨著講話的聲波閃爍、跳動。 而Delta S在與平台的連結上,因其連接線孔為USB Type-C,因此除了PC以外,玩家們還能跨平台連接Mac、手機、甚至是家用遊戲機上,包含Switch、PS 5,讓玩家靠一支Delta S就能走天下,但如果玩家們的USB Type-C埠突然不夠用,或是臨時需要使用Type-C埠,那也不要緊,Delta S隨機附贈了一條USB 2.0轉接頭,無論如何都能讓你的Delta S隨時處於工作狀態。 那為什麼小編在前面會說,從什麼時候開始,電競耳機也能拿來聽音樂了?沒錯,就是從你買了Delta S這一刻開始! 規格方面,Delta S具有領先業界的QUAD DAC 4核心技術,並搭載了Hi-Fi級ESS 9281 CODEC晶片,QUAD DAC技術中的4顆DAC核心,在可聽頻率範圍內的低頻、中頻、高頻、超高頻中分別作處理、運算,再將四個訊號組合在一起,並且內建了獨家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其配備了音頻訊號的轉換技術,從而產生更清晰的聲音,且Delta S還具備了20-40K Hz的頻率響應,在低音方面的表現將會令人驚嘆,帶給玩家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聲音饗宴。 而為了確保以上技術的完美執行,並提供完美清晰的音頻給玩家,Delta S中獨特的ASUS Hyper-Grounding技術,能阻絕電磁干擾,呈現純淨、無雜訊的完美音質。 重頭戲來了,為什麼小編會說,電競耳機也能拿來聽音樂?因為Delta S中還有一項嵌入式MQA Renderer技術,可以連接到MQA的核心訊號,並完成MQA檔案的解碼「展開」,讓Delta S成為世上第一款支援Master Quality Authenticated(MQA)的電競耳機。 但別忘了,Delta S本體還是一款電競耳機,因其4顆DAC核心的QUAD DAC技術,Delta S可以呈現前所未見的130 dB訊噪比,將遊戲中的敵人腳步聲、槍擊聲細節一一呈現,讓玩家們除了能提供玩家們在聆聽音樂時,送上無可挑剔的細膩音質外,還能從Delta S中所表現的聲音細節裡,找到戰場上的致勝之道。 光說不練假把戲、紙上談兵幹不了大事,既然Delta S的本體到底還是一款電競耳機,因此遊戲中的聲音細節表現絕對少不了,而身為世上唯一支援MQA播放的電競耳機,小編講得天花亂墜也無法深刻體會它的威能,因此小編特地申請了專門播放FLAC無損音質的串流音樂服務TIDAL的帳號,來實測一下Delta S在音樂方面的表現。 下面小編也透過遊戲與音樂來驗證一下這款Delta S的實際表現,那就看看小編的實測吧! 在遊戲測試上,由於最近小編在玩《軒轅劍7》,這一代《軒轅劍7》所有的配樂都改成真正管弦樂器演奏,在音效上比歷代都更加突出,而在武器與怪物的碰撞所呈現出來的音效也相當不錯,因此拿來和Delta S打頭陣試試。 相信玩家們都知道,遊戲中的洞窟音效表現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空靈、一種是陰森,而這兩種的Reverb效果都非常的強,而這也是營造沉浸感的一種方式,當然,對於遊戲中所想呈現的Reverb效果,本體還是電競耳機的Delta S都非常完美地還原了遊戲廠商所賦予的效果,對於追求沉浸感的玩家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一般廉價耳機在遊戲音效的呈現上,如果稍微轉大音量,就會產生一種撕裂感,在聽覺上也會有一種塑膠感,不過就算把音量轉得再大,即使武器的撞擊聲、怪物的叫喊聲等等,Delta S都不會對玩家的耳朵產生撕裂的感覺。 而Delta S的訊噪比高達130 dB,這肯定要拿FPS遊戲來測試,不過小編在玩《末日之戰Z》時,Delta S所還原的音效非常真實,從腳步聲就能知道隊友在身後的哪個方位,而且左聲道與右聲道的聲音表現也相當平衡,不會一邊大一邊小,但小編不是FPS專業玩家,用Delta S聽腳步聲來辨識隊友有多遠的技巧,只能靠玩家們來嘗試了。 題外話,小編在測試的時候,有更多的時間,其實是被隊友的腳步聲嚇到。(哭啊,耳機太好也不行) 小編不才,剛好也會彈奏幾項樂器,因此在選擇音響或是耳機上非常刁鑽,平時小編所用的是鐵三角的監聽耳機PRO5MK3,為的是能聽清楚各種樂器間的表現,但缺點就是在音色表現上略顯偏冷,而拿這次拿Delta S來和小編常用的耳機做比較,雖然定位與用途上都不太一樣,但在無損音樂的呈現上,想必不會差到哪裡去。 小編為了測試Delta S低、中、高三頻之間的平衡,在TIDAL上選了來自蘇格蘭的後搖(Post-Rock)樂團Mogwai的第9張專輯《Every Country's Sun》。 透過長時間反覆聆聽的測試下,整體而言,Delta S的三頻表現都非常的紮實,但有個前提,小編從小聽搖滾樂長大,而以小編的標準來看,低頻略顯鬆散了一些(純粹是個人偏好),但對一般玩家們來說,Delta S的低頻表現算是中規中矩,應該會相當舒服,不至於穿破耳膜或是太過零散。 既然要驗證音樂表現,當然也不能只測試單一張音樂專輯,所以小編也另外挑了一張來自美國的九O年代傳奇樂團Nirvana的專輯來測試看看,因為Nirvana樂團這張《Nevermind》專輯,有許多歌都用了大量的貝斯失真效果,因此小編才選來測試Delta S在音樂細節上的表現。 在低頻與鼓聲的交疊上,貝斯是個很容易被聽眾忽略的樂器,即使加上失真效果也不會被發現,但如果仔細聽、或者用好一點的耳機的話,會發現貝斯失真效果在聽覺上有一種彈拉金屬條的感覺,而Delta S就是小編口中的好耳機,在細節呈現做得相當好,專輯裡那首「Breed」,Delta S非常完整地將綿密的貝斯失真效果的傳達給聽眾,真的值得讚賞。 聽完音樂後,Delta S也具備有AI降噪麥克風,但降噪這技術用說得太複雜,不如直接用聽的吧。 這裡小編特別做了對比,透過實際聽的感受比較準確些。下面有Delta S與某家產品的實際錄音比較(其實是硬ㄠ了影音組的高檔錄音專用麥克風),聽聽看就知道囉! SadDante · Delta S耳機麥克風降噪測試 SadDante · 某家的電容麥克風測試 在測試結果上,Delta S應該是將人的聲波控制在某個頻率上,進而達到降噪的目的,雖然拿來跟錄音專用的電容麥克風比較有點失公平,但在降噪這方面而言,用來聊天或者與隊友溝通走位再適合不過。 如果要對這款Delta S做個總結,小編當然也是要不免俗的提一下這款電競耳機的特色,包括了精美的訊噪比,在遊戲音效細節的表現上相當驚人,使得玩家能輕易在FPS戰場上讓敵人有去無回,加上AI降噪的麥克風,不會因為環境噪音壓過自己的聲音,而讓正在激烈溝通中的隊友聽不清楚戰術協調,但除了電競本命之外,具備QUAD DAC技術,並且支援MQA無損音質播放的Delta S,則是打破了耳機在電競與音樂用途之中的壁壘,誰說電競耳機不能拿來聽歌,Delta S就行!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5V7MiB58I&feature=emb_title ▲ROG Delta S的官方影片。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6800XT卍解後的真正型態?!RDNA 2最頂規AMD Radeon RX 6900XT公版卡開箱實測
還記得不久前AMD首波RDNA2架構的Radeon RX 6000系列正式登場後引起的騷動嗎?第一時間小編也向各位介紹與實測了AMD最新的Radeon RX 6000系列中的,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被蘇媽端出的產品給香到啊XD!但別忘了,新一代RX 6000系列在發表會時一共宣布了3個型號,當中等級最高的RX 6900XT直到今天(12/8)PM10:00才正式解禁,想必在前2款版本推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敲碗等待了吧! 這款Radeon RX 6900XT做為今年年度的壓軸產品,能否為2020年的PC界劃上一個完美巨點呢?就讓我們一同來見證吧! 如果不是大小眼、那相較於處理器的包裝來說,這次的Radeon RX 6900XT的包裝精緻度簡直跟Ryzen 5950X不在同一個位階上(甚麼狀況?),相較於Rzyen 5950X處理器單薄的外盒包裝,同樣是首發最高階產品的Radeon RX 6900XT在包裝的設計上就顯得豪華非常多,光是精緻磁吸式禮盒包裝在質感的營造上就遠勝過自家的處理器包裝好幾個等級,而這還僅是第一印象的部分。(雖然顯卡比較貴XD) 小編只能說,一打開RX 6900XT的外盒後,映入眼中的可不是顯示卡而已,而是包裹著滑鼠墊(?)像禮物般的聖誕禮物,直接在盒蓋上標示了Red Team(紅隊)字樣,整個陣仗就是很猛很強大。 不過,特別提醒注意一下的是,打開包裝盒之後不要急著把防護泡棉丟掉,因為AMD還在這塊泡棉的背後隱藏了小心機,將產品說明書抽出之後,底下居然還塞了一顆「R」鍵帽!而且字型也正好與官方「Radeon」的商標呼應,算是一個相當趣味的小巧思。(信仰小物收藏品+1) 好了好了,別被旁邊的附贈品給吸引了,焦點可是RX 6900XT本體啊,事實上從包裝物可以發現到,官方選擇使用了滑鼠墊來做為外包裝除了別出心裁外,也正好與額外附上的信仰小物「R鍵帽」搭配成一組,讓玩家入手顯示卡的同時還能順便打造出信仰桌面,這才是入手最高階產品所期望的禮遇嘛!(旁邊的處理器部門多學著點...) 取下裹住顯卡的滑鼠墊之後,我們終於可以見到…見到…RX 6800XT?! 好吧!若不是背板的序號貼紙有印上「RX 6900XT」的字樣,不然這銀色搭配黑色和紅色的外觀、三顆印有大大「R」字風扇、8+8 Pin電源插槽甚至就連I/O的數量和排列方式,RX 6800XT和6900XT兩者之間的外觀是完全相同的,玩家如果想要入手的話還請一定要多注意,以免有惡質商人魚目混珠。(不知道會不會出現有人把RX 6800XT刷BIOS改成RX 6900XT來賣?呵) 在進行效能實測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複習一下RX 6900XT的規格:Radeon RX 6900XT與其他RX 6000的家族成員一樣,採用台積電7nm製程的Big Navi繪圖晶片,並藉由全新的RDNA 2架構來讓晶片能夠實現更高的工作時脈,且透過獨家的Infinite Cache技術,能夠大幅度提升16GB GDDR6的頻寬、減低記憶體存取時的延遲,進而創造出比上一代RX 5000系列還要高出50%以上效能提升。 不過以上只是全系列的共同特性,RX 6900XT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選用生產過程中體質最好的一批晶片,讓它能夠塞入更多的計算單元(Computer Unit),從RX 6800XT的72顆增長為80顆,也因為它其實就是RX 6800XT的「菁英版」,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顯示卡能夠在不更動任何其他設計的前提下實現更高的效能,簡單來說,RX 6900XT才是RX 6800XT的真正型態!(卍解吧!RX 6800XT!) 規格複習完畢,接下就是實測了,由於隨著RX 6000系列顯示卡的上市,不少遊戲都有發佈新的更新檔來針對顯示卡優化,這也使得一些遊戲在硬體需求和跑分上面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特別是一些比較近期的作品,像是《看門狗:自由軍團》在更新之前2160P吃掉的顯示記憶體需求是接近9GB,更新之後就正式突破9GB關卡了...,因此小編這次測試的時候也同時將用以比對RX 6800、6800XT與NVIDIA RTX 3090都全部重新測試一輪,究竟RX 6900XT的表現是否也是真香,就讓我們一同見證吧! 本次平台測試規格: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 (X570)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記憶體:十銓 T-Force ARGB DDR4-3600 8GBx2 (超頻至DDR4-4000) SSD:海盜船 MP600 2TB PCIe 4.0 M.2 SSD 散熱:銀欣 IceGem 240 AIO一體式水冷 電源:曜越 1275W 一如每一次的顯示卡測試,我們不免俗的要來給它跑一下3DMARK,就整體跑分來說RX 6900XT在各方面都比RX 6800XT都要更高一些,其中針對DX11的Fire Strike的表現最為亮眼,成績高達3萬8千多分,而在為DX12設計的Time Spy中則能取得接近1萬7千分的成績,小輸RTX 3090一點,整體而言可以說是和RTX 3090平起平坐,唯獨光追的Port Royal的差距比較大,相差約30%左右。 看完了跑分,接下來輪到遊戲實戰,在畫質設定上能開多高就高,光追內容的畫質選項有一定調好調滿,同時也順手將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會影響FPS表現的功能通通關閉以測試最大的FPS表現。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沒有支援光追內容的遊戲表現,RX 6900XT的成績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不論是在1080P、1440P還是2160P,整體的FPS跑分不僅是全系列之冠,甚至就連RTX 3090都難以超越呢!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下一世代遊戲必備光追遊戲,小編在這部分除了將光追的畫質設在最高之外,倘若遊戲支援NVIDIA DLSS功能的話則會將其調整在畫質模式。整體來說,在光追的處理性能方面RX 6900XT在這部分就顯得比較弱勢,畢竟隔壁的NVIDIA比AMD還要更早踏入這領域,論技術和優化,NVIDIA現階段在這方面還是比較占上風的。但話雖如此,相信後面再推出的新款應該可望改善這部分,畢竟目前的支援光追遊戲還不夠普及,而且對手當初先推出的第一代光追效能也沒有目前的RTX 30系列來的強啊! 看到這邊,可能會有玩家納悶:難道RX 6000系列遇到光追就沒戲了嗎?關於這一點其實不一定喔!別忘了,AMD的RX 6000系列還支援了一個全新的「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這項功能可以讓CPU透過PCIe 4.0通道,完整存取顯示卡的記憶體,來達到提升FPS表現的效果,玩家只要使用Ryzen 5000的處理器+500晶片組主機板(未來會支援400晶片組)+RX 6000系列的顯示卡,就能開啟這項功能。 不過這項功能開啟能否發揮效果,也還有賴於廠商對遊戲的支援與優化,因此為了測試這項功能對RX 6900XT的畫質影響,小編也測試了有特別為AMD處理器和顯示卡優化的遊戲,像是:《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大地長征5》、《銀河破碎者》等,其中像是《大地長征5》、《銀河破碎者》還有支援光追內容呢!究竟在AMD與廠商協力下,能否逆天改命?各位就趕快接著看下去。 看完了一整輪的遊戲實測後,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創作者方面的測試,小編挑選了大家常見的Photoshop和Premiere Pro來進行跑分,其中Photoshop取得了1,200分以上的高分,玩家要精修高解析度的照片或2D繪圖可說是輕而易舉;Premiere Pro的得分則是落在776分,想要剪輯4K影片,只要不是特效過於複雜,也是能夠勝任的。 經過以上的介紹與測試,相信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RX 6900XT威力了吧!在AMD RDNA2的架構下,RX 6900XT既不需要加大體積,也不需要暴增的功耗來支持,就能夠在不支援光追的遊戲方面與NVIDIA的RTX 3090分庭抗禮,甚至是略勝一籌。只能說,玩家的等待是值得的,因為Radeon RX 6900XT就是這麼強大啊! 至於在光追的部分,雖然在整體的表現上比較弱勢一些,不過只要廠商的優化得當,配上Smart Access Memory的性能加成,其實也是有機會享受到新世代遊戲畫面所帶來的視覺體驗的,更重要的是在價格上,RTX 3090目前市場的行情價約在5.5萬台幣(沒被缺貨這個原因加價的話),而RX 6900XT的官方開價則是999美金,倘若加上「鬼島稅」,兩者之間價差將可能來到至少1萬元台幣以上,玩家是否值得僅為了更好的光追表現付出如此高昂代價?這點就交給各位玩家決定囉!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DpF7F4qSw&feature=youtu.be ▲RX 6900XT極速開箱(Made By PCDIY!)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十銓 T-CREATE CLASSIC DDR4-3200 64GB feat. 1TB M.2 NVMe SSD」實測開箱,「為創作者而生」記憶體模組、固態硬碟!
還記得前陣子十銓科技的嗎?在三天的發布會影片中,除了原本就已經推出的T-FORCE與TEAMGROUP系列產品外,Day 2的發布會中也公布了全新的T-CREATE品牌,針對創作者的需求,耐用、穩定、高效能表現的三大重點,都匯集在T-CREATE產品上頭,這次也收到實體產品囉,那就跟著小編的視角來開箱瞧瞧吧! 在T-CREATE品牌當中,預計將會推出三個產品線來創作者玩家選用,包括了:CLASSIC、EXPERT、MASTER。這次入手的則是其中的CLASSIC系列,適合入門及創作者使用,小編手上一共拿到2款版本,分別是DDR4記憶體以及M.2 SSD,同樣隸屬於T-CREATE品牌下的CLASSIC系列,下面就來一一分述。 雖然說T-CREATE系列將推出三款版本,不過記憶體方面目前率先登場的是其中的入門版CLASSIC系列,頻率版本則提供有DDR4-3200以及2666兩款,小編入手的是DDR4-3200這一版。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款CLASSIC DDR4-3200的外觀時,會不會有種熟悉感?沒錯,除了整體的外觀視覺看起來相當簡潔、洗鍊外,散熱片的設計上其實也沿用了原本T-FORCE的翼型風格,是不是很像DARK、VULCAN Z的感覺呢?這樣的經典設計味道作為T-CREATE的入門款CLASSIC首發也是代表官方的初心:提供給不同升級需求的玩家們,最合適的記憶體產品。 外包裝採用了精緻的紙盒設計,灰色漸層配色也帶出了灰階色調的典雅視覺風格,而記憶體本體的色調也是採銀白色調散熱片,對應創作者角度的確是相當符合專業感;另外可以從包裝上看到,這可是32GBx2=64GB的容量版本,也就是說,別以為頻率只有到DDR4-3200而已喔,這可是單條32GB容量的記憶體,對創作者來說,一次就提供高達64GB超大容量,根本就是加速神器來的! 光是從型號就可以發現到,這次的T-CREATE系列,CLASSIC後面還多了「10L」,彩盒上面其實也特別標示了針對穩定性(Stability)採用了10層PCB設計,讓干擾降低以及增加抗雜訊等,而且,記憶體本體的4個角落上也各設計了一顆專為T-CREATE系列創作者定製化的耐高溫電容,讓記憶體在運作時可以承受讀寫大檔產生高溫下穩定電壓的輸出,這樣的細節並不是只單看效能或頻率的一般消費性記憶體能比較的。 拆開包裝後的記憶體本體可以看到是以銀白色調搭配淡鐵灰色為主,相當鮮明的T-CREATE Logo在正中央,另一面則是有規格標示貼紙,容量、頻率都在上面一覽無遺:DDR4-3200、CL 22-22-22-52、電壓1.2V、容量為單條32GB;從頂端看,可以看到有小做造型的記憶體貼合、以及T-CREATE字樣,即便安裝在主機上,也可以清楚看到這款記憶體標示的可是針對創作者的T-CREATE品牌。 這裡小編也為了驗證一下藏在散熱片底下的實際樣貌,也打開了原本加裝的散熱片(超緊、貼合的相當密實,而且中間還有一整塊的泡棉固定膠鎖住),在拆開後可以看到底下的PCB上頭一共分布有8顆顆粒,基本上這款版本的配置採正反2面各8顆的方式(共16顆),近看可以看到顆粒上都有打上了TEAMGROUP Logo,算是都有經過官方嚴格把關測試過的版本,品質更具保障。 前面小編就有提到這次入手的CLASSIC系列還有除了記憶體之外,還有另一款M.2 SSD,畢竟針對創作者來說,不僅是記憶體需要穩定、高效,SSD的穩定度與讀寫效能也是攸關儲存效能的一大重點,尤其是對於創作者來說,更高的讀寫速度對於運算4K或8K影音工作來說,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當然,在追求速度的同時,穩定運作的SSD肯定是儲存的必要條件,那就來瞧瞧這款T-CREATE品牌的SSD吧! 外包裝的色系風格其實與同系列的記憶體是雷同的,灰色漸層配色與吊牌式包裝內的SSD上頭的銀灰色散熱片對應成相當沉穩內斂的風格概念,除了在正面一樣標示了創作者定位之外,穩定性特別標示「High」也是再次強調這款版本能提供使用者相當高穩定度的運作,當然在效能上面也是直接做了標示:讀取速度達2100 MB/s以上,包裝的背面特別還加上了安裝說明提醒(圖解),其他規格則是包括介面採用PCIe Gen3x4 with NVMe 1.3、工作電壓DC+3.3V、0~70°C的工作溫度,至於官方效能標示則是讀寫速讀為2100/1700 MB/s、4K隨機讀寫IOPS最高為220K/200K。 拆開包裝後就可以看到這款T-CREATE CLASSIC M.2 SSD的實體面貌囉,小提醒是,記得上機之前要撕下白色散熱片上的保護貼膜,以免影響散熱效果喔。 光是從正面的SSD樣貌就可以看到銀灰色的鋁材質散熱片正面的TC Logo與T-CREATE字樣,也同樣有打上PCIe以及CLASSIC系列等標示,事實上這片散熱片表面還有做磨砂處理、手感挺好的。SSD的另一面則是貼有相關資料標示貼紙,上頭有包括型號TM8FPE001T、5年保固、S/N碼、標準工作電壓等等。 從側面可以看出這款SSD是單面顆粒設計,在拆下散熱片後就能看見底下的PCB與顆粒配置,從實體樣貌可以看到控制晶片為SMI的SM2263XT,配上4顆TEAMGROUP官方嚴格篩選測試把關品質的定製化3D TLC NAND Flash晶片(單顆256GB、共4顆組成1TB容量),加上定製化的穩定韌體,除了能夠進一步增加穩定性以確保創作者的工作效率外,也讓SSD在高速讀寫的同時能夠確保資料的安全。 產品是拿來使用的,即便是定位在專業的創作者領域,也是要有一定的效能表現才行啊!在看完了T-CREATE CLASSIC系列的外觀設計後,那記憶體與SSD的實測數據會符合創作者的使用需求嗎?當然要來實測看看才知真相,先來瞧瞧這次採用的測試平台列表。 CPU:Intel Core i9 99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60創始版 SSD:ADATA SX6000 1TB SSD(開機碟) OS:Windows 10 Pro 2004 測試軟體:AIDA64、MaxxMem、CrystalDiskMark、ATTO Disk Benchmark 下面就分別來看看記憶體與SSD的實測表現效能囉! 先透過Thaiphoon Burner來檢視一下這款CLASSIC DDR4-3200的細部資訊,從檢視的資料截圖可以看到雖然是TEAMGROUP定製化的顆粒,但這一版採用的其實是Hynix顆粒,CL時序為22-22-22-52、電壓1.2V,相較於許多電競版本都將電壓拉高到1.35V甚至更高來說,訴求穩定運作是T-CREATE的主要宗旨(想要高頻電競版可以選擇T-FORCE系列喔),不過,以Hynix在顆粒上一向有高承受力的情況來看(好超頻),潛力還是很強大的。(哈) 先透過AIDA64的Cache & Memory來檢測一下基本數據,在讀/寫/複製速度分別是44471/46596/42012 MB/s,另一款MaxxMem則是獲得31.01GB/s的成績;既然是主打創作者,也標示了高穩定性,並且又在電容跟PCB板層數上特別用心,我們就來看看穩定性的表現吧,透過AIDA64當中的系統穩定性測試工具來檢視一下狀態,在小編經過從一早9點多至下午6點左右的持續性燒機下,正常運作無誤,包括連長時間使用下的表面溫度表現也僅最高50.5度而已,對於創作者來說,就算長時間運作一點也不用擔心,穩定性一流的。 這組T-CREATE CLASSIC 10L DDR4-3600記憶體事實上也提供了8GBx2、16GBx2以及32GBx2等三種容量組合,一般玩家可以依據需求選用合適的容量版本,不過,如果是採用小型主機(如ITX)的朋友,直接選用32GBx2=64GB的模式會比較恰當,通常ITX小型主機板僅提供2組DIMM插槽,這時候高容量版本就可以針對如影音剪輯、高解析度圖製作與高面數3D模型建構等,有比較大的運用空間,當然也可以挑選2組16GBx2組成64GB、使用在ATX規格的主機板上也OK。 除了記憶體之外,T-CREATE CLASSIC PCIe Gen 3x4 M.2 NVMe SSD 1TB的實際效能也可以透過實測來檢視一下,這裡小編也採用了常見的CrystalDiskMark與ATTO Disk Benchmark這兩款測試軟體。 從CrystalDiskInfo上面可以看到這款SSD的相關資訊,至於在CrystalDiskMark的實測下,則是有2171.22/1700.51 MB/s的讀寫速度、IOPS也有211K/257K的表現;至於ATTO Disk Benchmark則是最高有2.04/1.60 GB/s的讀寫成績,基本上與官方標示上的數據也是差不多的。 相較於記憶體的系列有推出3款容量版本供玩家選擇、同屬於CLASSIC系列的SSD則是目前僅推出這款1TB版本,如果玩家需要更大容量則可以選擇EXPERT版本入手(有推出1TB、2TB版本),下面也順便提供大家相關的官方規格資訊做為參考。 作為創作者定位的T-CREATE系列,這次小編入手的CLASSIC兩款產品算是新出爐的版本了,對於追求穩定、長時間運作才是重點的訴求下,T-CREATE系列可以提供眾多創作者玩家們專心致意於創作、而不用擔心零組件產品的工作狀態,透過TEAMGROUP的嚴格品質把關下,先一步幫創作者玩家們考量好了所需要的規格、容量以及穩定的讀寫速度,支援高達600TB的總寫入量以及DDR4-3200搭配32GBx2=64GB的超高記憶體容量下,創作者可以盡情發揮創意想像,打造出精彩的影音內容。 創意無限、T-CREATE為玩家保留精彩的內容,提供穩定且安全的儲存空間以及高速的運算效能,從創作者出發、為創作者著想,T-CREATE系列,為玩家建立無限想像的堅強後盾。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官網產品頁: 廠商電話:02 8226 5000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華芸 ASUSTOR LOCKERSTOR 2 AS6602T」實測開箱,架設NAS不麻煩手機設定超簡單!
不久前Google正式宣布將要在明年取消掉Google相簿的無上限免費備份服務,此後備份空間的容量將要與雲端硬碟共用,如果不敷使用,就得另外每月繳交「租金」購買了~QQ 面對即將改為收費的服務,相信你、我應該都在尋找替代的方案吧!其中也有不少玩家提出乾脆自己搭建NAS系統,相較於被服務供應商「吃人夠夠」,NAS系統可以提供玩家擁有更高的彈性和自由度,只是比較讓人困擾的是,通常這種網路設備很多都是主打企業或專業用戶,從安裝到後期管理對於一般玩家來說,上手難度偏高。 不過小編這次開箱的華芸ASUSTOR LOCKERSTOR 2 AS6602T在這方面恰好相反,玩家只需要透過手機App就能快速完成設定,可以說使用跟操作上都相當便利,好奇這台機器外觀與詳細的操作的玩家,趕緊接著看下去就知道了。 這款NAS是由華芸科技ASUSTOR推出的版本,型號為LOCKERSTOR 2 AS6602T(下稱AS6602T),在產品定位上是針對個人或小型辦公環境所設計,因此在體積上其實算是滿小巧的,大約就是一本字典的大小(現在人還知道什麼是字典嗎XD),所以玩家不需要擔心購入之後會難以找到位置擺放。顏色部分也是慣用的黑色系,對於搭配機殼或是螢幕等擺放應該很OK,甚至放在客廳等位置也很適合(不突兀)。 在儲存空間的設計上,AS6602T除了機器正面的兩個2.5/3.5吋硬碟SATA 6Gbps插槽外,將外殼卸除後,還額外準備了兩個M.2 SSD的插槽供玩家擴充運用,總計共4顆的硬碟安裝空間,方便不同的用戶族群可以依照使用習慣和需求做出分配和調整,像是創作者可以將結案的素材和影片存在SATA硬碟中做為長久保存、而M.2 SSD則用來存放近期會使用比較頻繁的素材,以減少存取資料方面的等待時間。 NAS的資料傳輸效率可不光只是硬碟速率那麼簡單而已,機器內在的資料管理效能和內部網路的環境狀態也都是息息相關的,AS6602T在規格面則是採用了Intel Celeron J4125四核心處理器(基礎時脈為2.0GHz,最大時脈2.7GHz),以及內建4GB DDR-2400記憶體(可升級至8GB容量),讓NAS即使面對多人使用或大量檔案存取時都可以輕鬆從容地運作,就算支援4K解析度影片、與WOL/WOW遠端網路喚醒等狀況下,也都能避免卡頓或當機現象發生。 至於在網路的設計上,AS6602T同時顧及到了個人和多人的使用場景,提供了2組2.5Gb RJ45網路孔並支援聚合功能,所以在多人辦公室中可以提供最高5Gb/s的傳輸頻寬;而如果玩家是個人使用,則能將其與個人主機串接,一次滿足備份和容量擴充的需求。 在過去,NAS主機多以企業做為主要銷售族群,又牽涉到網路資料存取和管理,光是這兩點就足以讓一般人遲遲不敢入手,不過這一點在這款AS6602T上頭倒是不用擔心,即便是首次使用也都相當的簡易操作就能上手;玩家只要從手機商城中下載並安裝好Asustor推出的AiMaster App,就能輕鬆地完成設定與管理,以下小編也將一步步進行操作示範給玩家參考喔! 第一步:將硬碟裝入機器中,用網路線和路由器的LAN孔相連並接上電源,此時主機就會自動開機,在聽到「嗶」的一聲後,就代表機器已經準備完成了。 第二步:用手機下載AiMaster。 第三步:手機連上Wi-Fi之後開啟應用程式,第一次使用時程式會自動偵測與更新NAS的系統版本,完成之後程式就會進入首次使用的設定畫面。 第四部:首次設定時程式會提供「一鍵設定」和「進階設定」的選項,一般玩家建議選擇一鍵設定即可。選擇後,程式會要求玩家設定NAS的管理帳號以及密碼之外,也會要求玩家設定硬碟儲存空間的分配方式,在設計上程式提供了「最大儲存空間」和「兼顧儲存空間與資料防護」兩種選項,分別對應了RAID 0與RAID 1,兩者的利弊小編會在下面進行簡單說明: 「最大儲存空間」即是RAID 0設定(加速),可以將每一顆硬碟的容量進行統合並提高讀寫效能,但缺點是如果其中一顆硬碟損毀,所有的硬碟理資料也會跟著報銷。 「兼顧儲存空間與資料防護」為RAID 1設定(鏡射),這個選項會同步將玩家儲存的資料「完全備份」到其他硬碟之中,所以如果有一顆硬碟損毀,玩家也能透過其他的正常硬碟進行資料還原,但缺點就是2顆硬碟只能當一顆使用。 第五步:等待NAS完成儲存空間設定,設定就大功告成了! 完成設定之後,玩家可以透過AiMaster直接在手機上控制與監測NAS的使用情況,不論是負載狀態、網路用量,甚是要修改NAS的存取權限都不是問題。可以直接透過App操作是不是超方便啊! AiMaster除了能夠讓玩家直接在手機上管理NAS之外,它還具備了應用程式商城的功能,玩家只要透過當中的App Central便能像是替手機安裝應用程式一樣,讓AS6602T能夠實現各種豐富功能,當然,現代人最在意的手機照片、影片也能透過App Centra來實現,就讓小編順手示範如何讓自己的NAS變成「Google相簿」吧! 想要讓手機能夠自動備份到NAS上相當簡單,玩家只要再替NAS安裝「Photo Gallery 3」之後,再用手機下載「AiFoto 3」並開啟,玩家的手機如果已經在前面的步驟登入了AiMaster的話,只要NAS和手機皆使用相同的Wi-Fi網路,AiFoto 3就能自動辨識可用的設備並登入,不需要再另外輸入任何資訊,相當便利。 接下來玩家只要在AiFoto 3的相片備份的功能開啟,未來玩家只要一開啟程式,照片就會立即進行備份,當然如果希望在更自動一點的話,也可以選擇將「背景執行」的功能開啟,如此一來玩家不必特地開啟程式也能自動完成備份了。 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由於目前的系統版本在HEIF的照片只有透過iOS裝置(iPhone、iPAD等)拍攝上傳的內容才能正常顯示,而Android手機拍攝的HEIF檔在上傳之後在預覽則可能出現空白的現象,但不要擔心,照片依然有完整備分,只是要觀看的話需要另外下載,官方也預計會在明年初透過系統更新改善這個問題。 隨著Google即將取消免費的照片備份服務,不少玩家也開始尋找相關的替代方案,其中NAS裝置就在近期成為了相當熱門的產品。在需求上,除了價格之外,體積和上手的難易度也同樣是參考的重點,像是ASUSTOR 推出的AS6620T,玩家只要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就能完成設定,打破以往NAS設定麻煩的刻板印象,配上小巧的體積中可以放入4顆硬碟的設計,對於一般玩家的資料儲存需求也是綽綽有餘,使用起來更為彈性自在,反正都要花錢,那何不把花出去的錢變成「自己的樣子」豈不更實在!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軍規配備的四公子正式駕臨,ASUS TUF Gaming RTX 3060 Ti OC 8G開箱上陣
NVIDIA RTX 30系列的四公子、也是入門款大殺器RTX 3060 Ti終於在12/1迎來聖臨,不僅壓倒了老前輩們RTX 20世代的風頭,還在價格上佔有絕對優勢,想當然,我們飽含信仰的那顆眼睛(ASUS),當然也推出了眾多款RTX 3060 Ti的版本來讓玩家們依照需求選擇合適入手,目前包含KO系列、DUAL系列、TUF Gaming系列,加總起來有6款RTX 3060 Ti可供挑選,其中的TUF Gaming系列還分成了有OC與無OC的版本,算是相當齊全了。 不過小編除了在效能上的考量外,基本可以算作一個外「貌」協會的主要委員了,不小心一個剁手、就入手了OC版,既然如此,那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來看這款ASUS 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吧! OC版與無OC版的差異在於GPU的時脈上,OC版的Gaming Mode為1755 MHz(無OC版則為1655 MHz)、OC Mode為1785 MHz(無OC版則為1695 MHz),玩家們如果追求性能的話,或許可以跟小編一樣入手OC版的,除了合自己的心意外,還更加爽快。(就是任性!) 不過乍看之下,這位四公子在TUF Gaming系列中,幾乎和TUF Gaming RTX 3090/80/70三位公子長得一模一樣,這當然不是說在設計上偷懶啦,這樣完全承襲一慣風格的設計,意味著無論是高階中階還是入門款,ASUS在用料以及設計上都一視同仁,甚至在某個方面來說,如果朋友來訪,玩家們不須多做解釋,來訪的朋友只要一看外觀就知道這是尊貴不凡的RTX 30系列的公子們,信仰與驕傲簡直滿滿! 如果說創始版給人一種貴族感,那TUF Gaming的四公子RTX 3060 Ti就彷彿是一位將軍一樣,軍規硬派的外觀風格,工業風的全灰色系鋁製護板與霧面髮絲紋的交錯搭配,背板上還有坦克履帶的烙痕,以及風扇上的延伸自坦克意象的T字圖騰,將硬派電競主義發揮的淋漓盡致。 小編雖然是個外貌協會,但說是這麼說啦,TUF Gaming給了四公子RTX 3060 Ti的散熱系統就有3個風扇,這怎麼能說小編只看外表呢(笑),也正因如此,所有TUF Gaming派系的功能,四公子都一脈傳承下來了,正逆正的熱流風導能夠減少亂流、並且只要顯卡運作溫度低於55度就會啟動的風扇停轉功能,以及支援ASUS獨有的MAXCONTACT技術,能將散熱器緊緊貼合晶片,並將熱源由散熱導管輸送至加厚至2.7-slot的散熱鰭片,還有比油封軸更加耐用的雙滾珠軸承,讓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無論是散熱性能或是使用壽命上,都能和幾位老大哥們並駕齊驅。 前端I/O埠方面,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提供了2孔HDMI 2.1與3組DisplayPort 1.4a,還能支援HDCP,使數位解析度最高能夠支援到7680x4320,並且透過PCIe 4.0介面來讓玩家擁有最強勁的遊戲表現,而供電插槽上依舊採用標準的8-Pin設計,值得一提的是,強化背板的邊緣、在供電插槽旁還有一小顆雙BIOS切換鈕,不需軟體或應用程式,玩家就能透過Dual BIOS在Performance Mode(高效能模式)或是Quiet Mode(靜音模式)中切換。 雖然TUF Gaming系列被視作穩重的軍規風格,但電競該有的霓虹感,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也沒有省下,顯卡頂端上配有一組RGB燈條,而且還能透過ASUS的Armouty Crate應用程式進行使用者自定義,並和其他ASUS的產品進行RGB燈效連動,玩家們可以將喜歡的顏色和信仰同步,讓自己打造出來的的信仰之間與眾不同。 而提到應用程式的支援可不只有一個,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還支援了ASUS另外一個GPU Tweak II公用程式,玩家可在程式中自主參數,包括GPU核心時脈、記憶體頻率、風扇設定、電壓設定等等,甚至還能透過程式畫面即時監控設備中的數據波動,讓玩家們能夠完全掌握電腦裝備的一顰一笑。 對於TUF Gaming系列的陽剛外型,相信玩家們早已印象深刻,最關心的肯定還是各項測試了,ASUS在電競這一塊領域上早已耕耘多年,在產品的各項細部調整上也相當有經驗,對於效能上,小編對TUF Gaming相當有信心,更遑論是小編所入手的是OC版的RTX 3060 Ti了。 測試平台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Z490) ■顯示卡: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M.2 PCIe Gen 4x4 NVMe SSD 1T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850W ■OS:Windows 10 Pro build 2004 ■VGA Driver:v457.40 我們從小就歷經了許多考試,考試開始前總要有個准考證,確定了身分才能入場,所以GPU-Z的身分認證是必不可少的,由截圖中所見,SubVendor為ASUS、GA104核心、精美的8奈米工藝製程,以及OC版的1755MHz,既然身分確定無誤後,那就來看看,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與創始版的各項評測數據差異啦。 對於各項細部數據評測而言,首當其衝的當然一樣還是測試界裡備受好評的3DMARK程式,在與昨晚釋出RTX 3060 Ti創始版的數據相比之下,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的各項分數,都稍稍高了創始版一點,高那麼一點點,在實際使用上可能就不只那麼一點點了,玩家們如果有興趣入手,不妨也可以測試看看這一丁點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若再加上TUF Gaming的散熱技術,那創始版真的就只是收藏品了。 而在老黃黑科技DLSS技術上,這張TUF Gaming在啟動DLSS的表現,分別為81.42、32.47,與創始版的差異已經不是伯仲之間,而是略勝一籌了。 透過《光明記憶:無限》Benchmark的光追測試下,可以發現TUF Gaming在FHD、2K、4K表現上,分別考了70、42、20FPS的高分,看到這裡,小編不由得心中竊喜,因為小編剛好用的是同為TUF Gaming系列的32吋2VG32VQ 2K電競螢幕,透過《光明記憶:無限》測試的時候把所有畫質與效能開到最高,2K解析度還能跑到42 FPS的表現,對小編而言已經心滿意足,那也就意味著在如今大多至少都拉到2K解析度的電競螢幕而言,玩家在RTX 3060 Ti與四公子聯手之下,勢必能夠在戰局、畫質、效能三方的拉鋸之中能夠找到很好的平衡點,那FHD的解析度應該就不必小編再贅言了吧?! 在評測專用程式之後,緊接著就是最要緊的遊戲實際測試,本次小編拿了五款遊戲來試試看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的虛實,為了不讓四公子這麼好過,還特地抓來了剛上市不久、現正炙手可熱的《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和《看門狗:自由軍團》這兩款3A大作。 小編下班後的樂趣之一就是拿著相機或手機在街上到處亂拍城市的光景,應該能算是半個創作者吧?!(自己誇)因此小編特別在意TUF Gaming RTX 3060 Ti O8G在創作者的需求上是不是有符合標準。 在Photoshop與Premiere Pro的成績也分別有1026.6與747分的成績,雖然和創始版不相上下,但在TUF Gaming系列的各方細項,包含OC版本的時脈調整、3風扇散熱的技術以及雙BIOS的調整,都能將創始版狠甩幾條街。 ASUS在電競領域已經浸淫多年,除了習有ROG信仰之眼神功外,還以一手TUF Gaming軍規神掌聞名於世,在和RTX 30家族的四公子聯手後,恐怕將在入門階段的顯卡市場大殺四方,而且在其他功能上,比方散熱方面,三風扇除了美觀外,還配有ASUS獨特的散熱技術,在電競必備的潮流元素RGB燈效上,頂部的T字坦克RGB燈效一樣能夠閃耀,但卻不會太過顯擺(小編個人非常喜歡這點)。 以目前來說,即便四公子只能算是老么、初階的入門款,但在各項的測試上,也是測得順風順水,對比奢華的幾位老大哥們,RTX 3060 Ti或許是玩家們,搶不到貨、口袋又不夠深的最佳選擇,親民的四公子在向你招手,不來站同一隊嗎?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神鷹之力展翅高飛、雙刀鋒扇強力散熱,GIGABYTE RTX 3060 Ti EAGLE 8GB真身實測
在12/1 PM 10:00起,RTX 30系列的四公子「RTX 3060 Ti」總算在全球的矚目下來臨,而站上也在第一時間發布了囉,以入門標準款之姿大勝老前輩RTX 20系列,窮小編如我還真是被燒到了呢! 在看過了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之後,當然各家廠商的AIC自製卡也隨之一併出爐,光是399美元的官方牌價,就已經令人流口水了,那各家廠商的多款自製版本又有怎樣的特色呢?與創始版又有哪些差異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下去~ 小編先入手介紹的是御三家當中的GIGABYTE版本,這次收到的是隸屬於EAGLE系列中的標準版(非OC版),目前技嘉在RTX 3060 Ti規格上一共推出了多達5種版本,分別是Master 8G、Gaming OC Pro 8G、Gaming OC 8G、EAGLE OC 8G、EAGLE 8G,小編手上的是RTX 3060 Ti EAGLE 8G這一張。 從外觀上來看,除了彩盒設計維持慣有的Eagle系列風格外,EAGLE一貫特有的鐵灰風格也在這款RTX 3060 Ti EAGLE 8G上頭完美繼承了下來,雖然相比RTX 30系列的幾位大哥在散熱方面的設計搭配來說少了一組風扇,但即便是搭載雙風扇設計的RTX 3060 Ti EAGLE 8G仍然保有技嘉獨特的風之力散熱系統,一貫主打的10公分獨特刀鋒導流造型風扇很完美的移植了過來,相信在散熱的部分可以有蠻不錯的發揮。(但小編其實覺得比較像老鷹的翅膀羽毛XD) 不過玩家們可別以為正逆正的散熱功能,只能出現在三風扇裝置上出現,RTX 3060 Ti Eagle 8G的雙風扇系統可是將兩片獨特刀鋒導流造型風扇採一正一逆方向轉動,將氣流歸源在同一條軌道上,讓熱流能夠無死角的排出(抗擾流ALTERNATE SPINNING風扇與順向加壓風流設計),當然半被動式風扇控制系統也沒有落下,只要GPU在低負載時、風扇就能自動停止運轉,讓玩家享受零噪音卻高效能的最佳體驗,另外,軸心部分也採用了跟其他大哥版本一樣的奈米石墨烯潤滑油,讓軸承的使用壽命可以延長2.1倍,就算戰個4、5年也不用煩惱風扇會出現異狀。 除了風扇散熱方面的功能外,4根直觸式的導熱銅管在外觀就清晰可見,讓這張雖然只有雙扇的RTX 3060 Ti EAGLE 8G也能擁有高效散熱效能,確保顯卡在工作狀態下維持穩定的低溫狀態,也能讓玩家確切感受到效能的穩定輸出。 背部也加裝了強化背板,除了在美觀上無與倫比外,還能完美地保護RTX 3060 Ti四公子的安危(笑),但即使加裝了強化背板,也不用擔心熱流會堆積在底部無法散出,SCREEN COOLING技術將尾端方面打出了一個鏤空的空間,能夠為四公子把風流與熱源安穩地從背部排出,加強散熱效能。 但可千萬別以爲身為RTX 30系列的四公子就不會有電競必備的RGB燈效系統,RTX 3060 Ti EAGLE 8G在頂部後段嵌入了EAGLE的RGB燈條,不僅支援GIGABYTE的RGB Fusion 2.0系統,還有1677萬種色能讓玩家任君挑選、以及多種閃爍效果,並且還能與其他AORUS設備同步,讓玩家們的無上信仰能夠呈現一貫、並且獨一無二的風格。 至於I/O輸出端的部分則和創始版不太一樣,RTX 3060 Ti EAGLE 8G提供了2組HDMI 2.1與2組Displayport 1.4a,使解析度最高能夠支援到7680x4320@60Hz,並且透過PCIe 4.0介面來提供玩家最高效的遊戲表現,在供電插槽上也是採用標準的8-Pin設計(幸好沒有像創始版一樣用12-Pin啦),官方也推薦採用600W以上的PSU對應,如此看來,對許多玩家來說,只要和四公子聯手,幾乎不用汰換太多自己機上的裝備也能獲得強效、爽快的遊戲體驗。(對原本電腦已使用650W以下的玩家來說是省掉一筆額外支出) RTX 30系列具備的全新Ampere架構,以及內建的第二代RT核心和第三代Tensor核心,相信各位玩家從昨晚的創始版評測都能看見,RTX 3060 Ti雖身為四公子,在效能方面卻能打趴上一個世代的老前輩們,那現在就來瞧瞧這張GIGABYTE RTX 3060 Ti EAGLE 8G的表現吧! 測試平台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Z490) ■顯示卡:GIGABYTE RTX 3060 Ti EAGLE 8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M.2 PCIe Gen 4x4 NVMe SSD 1T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850W ■OS:Windows 10 Pro build 2004 ■VGA Driver:v457.40 按照傳統,GPU-Z的身份認證絕對要先來一下,GA104核心、8奈米製程、8GB GDDR6,SubVendor為GIGABYTE,確認無誤之後,再來當然是玩家們最關切的遊戲效能與創作者常用程式的評測,那就讓我們來看看,GIGABYTE RTX 3060 Ti EAGLE 8G和創始版的表現有沒有什麼差異吧! 驗完正身後,上陣打先鋒的當然就是老牌的3DMARK,和昨晚釋出RTX 3060Ti創始版的3DMARK評測相比,略為勝出一些,如果再搭配上神鷹展翅所帶動的風之力散熱性,那就不是創始版可以比擬的了。 DLSS的部分,可以看到這張EAGLE 8G的表現分別是80.44(On)、31.96(Off),與創始版的數據也是在伯仲之間。另外,在Ray-Tracing光追的實測上,透過《光明記憶:無限》的測試數據也可以發現分別有69(FHD)、41(2K)、20(4K) FPS的成績,基本上從數據來看,即便是針對光追的遊戲來說,1080P模式下可以達到69 FPS的表現、2K解析度下還能有41 FPS的表現也證明了對於許多玩家來說,對應現有的螢幕使用下,應該都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如果是採用更高階4K解析度螢幕的玩家們,小編也是建議直接入手RTX 3060 Ti的幾位大哥比較實在。 在遊戲測試方面,小編也準備了五款遊戲來探一探GIGABYT ERTX 3060 Ti EAGLE 8G的深淺,當然還包括才剛上市、還在滾燙的兩款遊戲《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和《看門狗:自由軍團》這兩款3A大作的遊戲。 最後,創作者們的需求也必須照顧到,總不可能光顧著玩遊戲,而漏了這些打算入手GIGABYT ERTX 3060 Ti EAGLE 8G來以工作為取向作為目的的辛苦使用者們(價位較低、比較容易入手)。從數據上可以看到在Photoshop與Premiere Pro的成績也分別有1020.6與748分的成績,這部分也與創始版不相上下,看來光是技嘉在RTX 3060 Ti系列中的最入門版本就已經是可以跟官方的創始版打平了,不禁令人期待GIGABYTE推出的其他4張RTX 3060 TI啊,肯定是更強、更猛的啦! 千萬不要以為小編手上的這片RTX 3060 Ti EAGLE 8G就已經是代表技嘉在RTX 3060 Ti的效能表現主角,上面的4位哥哥可是更強悍,雖然以EAGLE系列只有採雙風扇設計外,Master與Gaming OC這兩款系列也一共有3款版本是採用技嘉強悍的3風扇風之力系統,但EAGLE系列的雙風扇仍舊保有風之力的強化特色,搭配上內建的4根直觸式導熱管散熱加持與SCREEN COOLING技術支援下,散熱方面可是比創始版要好太多。 而且這張EAGLE 8G也沒漏掉電競風格,除了可透過獨有的RGB Fusion 2.0在頂端設計的RGB燈效上做個人化的特效外,整體的RGB燈效設計也不會顯得太過招搖,就算想要各種燈效模式也不用擔心(波浪、呼吸、閃爍...),並且能夠和其他AORUS產品同步,讓玩家能夠打造出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信仰空間。 上次沒搶到RTX 3090、3080?又沒搶到RX 6800XT跟6800?連PS5都沒搶到的朋友們,錢就省下來吧!剛剛好不用花那麼多就能開啟新3A遊戲大作的旅程,別在高階顯卡之間搖擺不定無法下單買定離手了,如今四公子已降臨凡塵、選擇障礙可以痊癒了吧!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